人在草木记

Adore:

说起这类型书,也看过不少了。有的装帧非常漂亮,好评也多,却很难读进去。

我显然是一名颜控,但不能只有颜。这类型书,(其实范围可以更广),文学是否上乘,判断的标准是两个字——情怀。


当我重新翻起《推荐序》,惊讶地发现,作者竟然是刘克襄(《十五颗小行星》作者),而我已经写过书评《一场老鹰的大梦》

所以,是相似的品味再次扎堆了吗。


我一直都不太关注一个人是做什么的,他/她的生活是怎样的,唯一能让我关注的,只是他/她从生活中升华出什么,结晶出什么。

不知从何时起,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好自序,好到超过正文部分。曾经我有为书中的插图而买书的经历,那么现在,是要开始为序言而买书了吗,

可见是要多好。


写作者常常有重读或重修旧文的体验,当时的真挚依然纸面,其他均已不复存在。

“人间许多事皆相伴而来。重新看到那时的自己。有那时的执著,当然相对的也有那时的深致。那时的固执里,有着那时的端谨庄正。现在放松,淡静了许多事。”

重修与重读,都不是为了让时光归返,而是为了让自己懂得。

作者的懂得,是行于荒野,体验认知自然之奥义,食用是其一环,本来就不是唯一真正的目的。


也许有人还停留在植物只是食物链或者生物链的部分,当它与文学结合,植物间,人物间,可能发生些什么,或者正在发生着什么,就如无言巨著,散发着无边永恒的吸引。


“植物与植物间的沉默幽寂是诱惑性的。同一块单位面积上同时存在着两个粗分的世界,上层世界在阳光中仰面,下层世界在水荫中霏然自寂。他们在彼此交错中可有流动?”

我有时觉得,人类是被排外的,排除在植物,动物,星球,宇宙之外,如果能在出生时就赋予才能,懂得植物、动物、星球、宇宙的全部奥秘,那样才能称得上万物之灵吧。

所以,在自然面前,我们只能保留永远的好奇、求学和谦卑,——惟其如此,才能与自然获得些许共振吧。


“植物不知道是不是也有语言,相亲里故意忽略对方,但不离开彼此太远,孤独地倾听、安慰、接纳、包容,也孤独地欣赏着自己的弹性。”

这一句差点落泪。她哪里说的是植物啊。

也许可以这样理解,植物是不说话两人,而人不说话时,是各自摇曳的植物。


“许多起风的日子,我看着空气中许多带着白毫的种籽乱飞。我眯着眼,抖落裙裾,无数飞羽示意我发生什么事情,自然界的生活,到处都是急于奔赴的生命。”

这幅画面,一句人类的言语也没有,却满溢生的喜悦。

因为共同拥有生命,终于可以在共同存在的星球上,依次相逢与再见。


与什么野草遇到了,作者就写一写,画一画,采一采,尝一尝,二百多页书,成了她的《说文解草》:),她写的飘逸恬淡,看的人也觉得舒适恬淡。

植物从来不会限定地域,每个人都会发现身边草木众多,只有认知多寡。

植物的鲜活变化,因缘际会,使得观察它的人物也透着鲜活与变化,没有一天是相似的。


一篇《人在草木记》是人在草木间,人与草木伴~

评论
热度(7)

© venusrose | Powered by LOFTER